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賈小妹的2017生態學年會心得(1)-推動台灣都市自然保護區網路研究(From 何立德教授)

         提到「保護區(Protected Area),應該有不少人會先想到一望無際的荒野,
像是遼闊的東非草原-馬賽馬拉保護區;住著大貓熊、綿延的四川溫帶森林-臥龍自然保護區;澳洲北部的珊瑚礁海域-大堡礁國家公園等。

        不過,這些「保護區」的構想,是源自於像美國這樣擁有遼闊領土的國家,自然比較有本錢保留足夠面積的荒野,可以在不干涉人為活動的前提下,兼顧野生動植物的族群延續環境;雖然在台灣也有面積較大、距離都會聚落較遠的保護區,像是北部的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中部的玉山國家公園、南部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台灣的國土面積小、原有的野地-特別是低海拔已被聚落及道路切割破碎,要保護到低海拔與河口的野生動植物棲地,就必需在貼近都會聚落的地方下手。於是,位於大規模人口聚集中心的的內部或邊緣,所劃設的保護區,就扮演了低海拔野生動植物庇護所的角色!這些地方就被稱為「都市自然保護區(Urban Protected Area)~

       同時,全球都有都市擴張破壞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還有都市居民與自然缺乏連結的問題(所謂的「無感」吧?)……(別小看人的問題,這會使得居民對保護區不太支持喔~)
  所以在近幾年,都市自然保護區就開始受到重視,被期待能夠解決以上的問題啦~!!

       台灣有哪些保護區扮演這樣的角色呢?有!還不少咧~像是北台灣的關渡自然保留區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中台灣的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南台灣的台江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東台灣的無尾港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族繁不及備載~

       不過呢,目前台灣的都市自然保護區仍然面對著不少麻煩呢

       首先,位於都市附近最免不了的就是污染」,像是近年觀新藻礁就屢次受到工業排放的廢水污染;再來就是人為活動多、常攜帶外來種動植物進進出出的都市,就有幾種人為引入生物,最後化身為入侵物種,破壞當地的原有生態,像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就被銀合歡2大入侵物種,搞得七葷八素

       原有的自然系統更容易被改變,也是都市保護區容易發生的問題像是臨近地區的土地開發、還有上述的污染和入侵物種,都使得都會區付近的自然環境與原有的狀態相去甚遠,也容易隨著人為活動而不斷地劣化……

       最讓保護區經營者糾結的,應該就是在某些時刻,都市保護區到底該不該人為介入、以及就算要介入,應該要介入到多少程度了吧?

       位於荒野的保護區,儘可能避免人為介入引發的干擾是最好的。但是在都市保護區,放任著土地劣化不管,或著是因為某些地貌因為演替(Succession)」而改變,使得原有的保護目標生物消失不見。例如新竹香山溼地的水筆仔紅樹林,雖然過去的策略是儘可能保留這些水筆仔植株,但當紅樹林漫延到更多原本裸露的泥灘地、消除了泥灘地貝類、鷸與鴴等動物的生存繁衍所需棲地,這樣,是不是就該讓人介入保護區的棲地改變,強行除去裡面的紅樹林呢?這都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也讓我們要開始反思一個問題:在各位的心目中,何者算是「真正的自然」呢?100%純淨無瑕、完全不經過任何人去動過的「處女地」,才是「真正的自然」呢?還是說一定程度內的人為介入也得以持續運作的環境也可以被稱作「自然」呢?介入到多少程度之內才算這就先留給大家細細發想了……

講者2017/1/23  何立德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記錄與延伸撰文2017/2/3 賈雯卿


延伸閱讀:
*澳洲雪梨世界保護區大會
*環境資訊中心-都市保護區貢獻多 定期健診國際有準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