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522生多日的一吵,引發對於「關注保育」的反省

  最近這幾天,小妹自己和幾位非生態//環教//自然資源學科領域的朋友,經歷一段對「生態調查」與「保育教育」看法的分歧後,對「關注保育」這件事情的一些反思......

  一開始起因於自己的某個朋友圈裡,一位朋友C君,期望我可以在工作場所附近的一塊林地,設計一些「生態的調查」(主要針對甲蟲和作物生長的調查),於是小妹便開始詢問朋友們感興趣的生態問題、構思測量方法、還有需要參與者幫忙的工作...

  但這位朋友突說傳1則訊息跟我說,他覺得我想的調查方法不應該這麼「掉書袋」,讓人覺得曲高和寡,想想看能不能使用小朋友就能懂,又能產出有意義結果的調查方法,......

  在讀到這則訊息的當下,我充份感受到我被這幾句話惹毛了~~
◢▆▅▄▃-火╰(〒皿〒)╯火-▃▄▅▆◣

  那時,我覺得自己像是「躊躇滿志,卻又被客戶下指導棋的設計師」,被對方提出「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跑」的要求...(事後再想想,他想的應該是期待我可以幫忙做「生態導覽」,但因為我們雙方對於「生態導覽」這項用詞的不同認知,而產生了誤解和爭執......)

  好巧不巧地,在和朋友爭辯的當晚,敝社的成員黑金剛轉貼了顏聖紘老師的一則貼文-「發現今規劃環境教育或生態保育志工培訓的各位承辦人,急於在短短的時間裏塞入一堆『XX學』的課程,使得聽眾吸收不了、一臉茫然」...

  讀到這裡到,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處境,想起以前在投入生態保育相關活動的種種:
自己不太能適應那種「嘉年華會表演式」的、或是做做小手工藝品的保育推廣活動,覺得「保育教育」應該要儘可能讓聽眾,見識現實中的生態世界、有時甚至就要像<<下課花路米>>某一集介紹的,德國某座城市的環境教育,直接讓聽眾們投入家鄉生態的調查參與、或是在校園裡親手經營一座生態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IwlIG6Y90)

  但要帶動這樣的活動,常常規劃了老半天,卻是叫好不叫座,許多參與者,一想到要消耗腦力付出勞力,就紛紛走避了。最後只剩下負責舉辦活動的自己,要承擔著規劃不力的罵名...
當晚,朋友C君先前留下的話,又不斷地在我腦海裡迴盪,我的身心因此更加疲憊......

  在5/22(正好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呢)當天,朋友C君和我碰了面了,我們再度談論起之前扔爭辯的話題,然而,在面對面釐清爭執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都會面臨到一些惱人的困境:-要做到符合保育內涵的行動,需要瞭解很多,建構在嚴謹邏輯上的細膩知識(像是談到維持海洋生態的健康,為什麼俗俗的蛤嘛可以隨你吃、好肥美的黑鮪魚卻不給吃,就有一大堆故事可以說了)。

  只是對於未經歷生態//環教//自然資源學科領域的人來說,他們也會和我們一樣,為了自己的學業或工作、或是照顧親人、或是交男女朋友(咦),肝都忙到炸裂了!或許覺得在閒暇時間拍拍鳥、養養魚、看看動物星球頻道,就叫作「關注保育」了~~要細膩地知道地球上龐雜生物的受威脅狀況、對這些人來說門檻太高、力不從心,而只能跟著輿論風向喊喊口號,卻不知道如何(或不敢)在實質的保育行動上投入付出......

  但對方還追加了幾項我容易忽略的盲點-在閱讀大量的保育事件新聞後(特別是負面事件),
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的疲乏感,往往不想再關注下去;另外還有一點-當聽眾在接收專業知識的時候,如果難以取得共鳴,「聽眾覺得難過,但聽眾不說」,他們會不好意思,或不知從何向保育推廣者提出他們的困難,保育推廣者也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然後彼此沉默了N秒鐘(烏鴉飛過)......一場尷尬的保育推廣情境就這麼發生與結束了......

  終於,我們對於之前的爭執有了些釋懷,有時想想,年輕人!我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或許是以前在念書時,被要求學習大量的基礎知識、統計學和軟體操作、要跑野外做實驗、又要額外抽出時間進行跨領域學習(例如自學教育和心理),犧牲自己的玩樂(和放閃)時間,但一離開校園的溫室後,面對的將是更多外人對自己所學專業的不理解無力阻止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生態破壞宣導的對象都知到保育很重要但不知道怎麼做...之類的鳥事吧!這對自己來說,又是面對新挑戰的開始,因為問題都在,只是要怎麼俐落地去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呢?

 真是條保育工作者的不歸路,但我想我會走上一輩子吧......

(後記)
  在5/23當天,我將這篇文章分享在友站<<生態大腸花論壇>>,和腸友們談論保育推廣面臨的挑戰,順便取暖討拍......

  有的腸友經歷的保育教育,常常是先從「矯正聽眾的行為」開始,例如告誡他們不要用蛇夾捉蛇而傷害牠們啦、不要棄養寵物以免牠們對野外環境造成危害啦...等等,比較多是「消極避開」的做法...

  保育推廣的「消極避開」「積極改變」這2種方向,往往是前者使用得比較廣範。而「積極改變」,像是建立一個地方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復育,防治入侵種,或是推動友善環境的產品…等等,但如果考慮地不夠周全,出了差錯,引發的麻煩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如果是想推廣的作法,可能從中學以上,先備知識已經比較足夠的聽眾來推廣,會比較妥當......

  回溯自己的生態保育推廣教育歷程是,高中大學在社團為了讓課程引人入勝,有時候解說就會灑狗血、埋爆點,但到了大三比較認真地在修習生態學領域以後,發現以前的講法太浮誇不實了,風格就變得比較保守,三思而後行,會比以前花更多的時間精力考證資料,還有如同前述,有些宣導的知識,背後會延伸一些概念,我也會禁不住多花點時間做補充,不然怕某些概念不懂,相關的知識沒有暸解徹底(例如如何對待「外來種」和「入侵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可能這麼做課程相對比較不吸引人,但心裡相對踏實一些。

  另外,閱讀幾位腸友分享自己的歷程,是藉由賞蝶與賞鯨產生興趣與感動,而開始踏入保育界,覺得「環境主義者如何踏進這條路」,應該也會是環境教育重要的探討主題。回想自己是從對鍬形蟲開始有興趣,再延伸到其他昆蟲,還有植物,再延伸到各種生態保育的東東~這個過程中好像也沒被強制過要上什麼課,或是當幾小時志工,倒是特定科目的老師,同學的作為,加上自己翻了一些書自學,比較強烈地影響自己的保育觀念…近年又加上FB~XD 或許保育知識可能是靠自學、或是受師長同學、甚至某類生物啟發而來的,這樣比起直接傳輸知識給聽眾,引發自學的動機可能會顯得有效並深遠許多。

(撰文:2016/5/23 賈雯卿)
(問答整理:2016/6/2 賈雯卿)